第(2/3)页 科技领域的提升,没有任何的捷径可言,必须一步一个脚印,稳住阵脚的向前迈进,每一步都必须要走实,才能确保每个阶段能逐步突破。 想在科技领域拔苗助长,那最终造成的代价,就是后劲不足,继而诱发出相应的隐患和矛盾。 崇祯皇帝作为穿越众,具备超越该时代的眼界,所以比谁都要清楚,火器领域的层层壁垒,究竟是什么。 像火绳枪和燧发枪之间,技术壁垒就是火铳本身能否燧发,看似很简单的一步,可想要实现该步突破,就必须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,去一次次试验校准,继而寻找到最合适的材质,最合适的结构,才能确保燧发枪的性能,远远碾压火绳枪。 能够攀升到这一层面,那批量列装燧发枪的军队,就能大大提升射击频率,有组织的形成射击屏障,继而在战场上击败强敌。 唯有具备批量生产的能力,真正明确燧发枪的生产工艺,做到标准化流水生产工艺,才具备从燧发枪,向线膛燧发枪的研制基础。 毕竟想在铳管上刻画膛线,需要更先进的特制钢材,熟练的生产工艺,相配套的刻画膛线的辅助工具等等。 这每一步技术壁垒的突破,必然需要大量的银子,大量的人工,大量的耗材,来一次次的沉淀才行。 这便是科技攀升的沉没成本。 “都是陛下的英明指导,才有武备院今日的突破。” 宋应星忍着身体的抖动,拱手作揖道:“如果没有过去较长时间,所砸下去的沉没成本积累,不说别的领域怎样,单单是火器这一领域,臣等是断然解决不了,从前膛燧发枪,到后膛燧发枪的改变。 底凹弹的高成本研制,解决了前膛燧发枪装填过慢的问题,解决了火器本身气密性不足的先天不足。 这给武备院后续研制品质更强、水准更强的后装线膛燧发枪,可谓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啊。” 毕懋康、焦勖等武备院诸臣,听到宋应星所讲后,那一个个是难掩激动,相互间看了起来。 此次崇祯皇帝摆驾西山,来到武备院视察,就是武备院的所定几项研制领域,都取得相应的成果。 随驾的王承恩、方正化、刘文炳等一众太监和勋戚,见到毕懋康、宋应星、焦勖他们,表现得这般激动和兴奋,一个个无不露出疑惑的神情。 第(2/3)页